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文化认同和参与能力视角下的乡村治理路径探索——基于鄂东某村落春节期间的乡村治理实践
引用本文:姚华松,黄耿志,冯善富,陈再齐,郭炎.文化认同和参与能力视角下的乡村治理路径探索——基于鄂东某村落春节期间的乡村治理实践[J].热带地理,2018,38(3):405-412.
作者姓名:姚华松  黄耿志  冯善富  陈再齐  郭炎
作者单位:(1.广州大学 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 510405;2.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 510070;3.广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广州 510730; 4.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宏观经济研究所,广州510635;5.武汉大学 城市设计学院,武汉 43007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43、41601153);广州市“羊城学者”科研骨干项目(12A023D)
摘    要:在市场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冲击下,中国乡村作为一个村集体“大家庭”的身份认同日渐式微。这种集体认同的消解不断侵蚀乡村治理的文化基础。同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随着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外流和弱势村民的留守,中国乡村“空心化”现象十分普遍。其结果是,村民很难实质性地参与到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过程中去,中国乡村治理工作普遍面临治理主体缺位和治理无方等结构性问题。重点参照文化认同和参与能力的理论基础,具体从乡村治理主体地位的培养、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两方面,笔者通过在其家乡湖北东部FX村开展村民论坛、尽孝道和摆长桌宴等活动,试图探索中国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实践表明:第一,基于“共同体”的乡村社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建立,是乡村治理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根植乡村公共性,激发村民的表达和参与意愿,增强村民议事能力,是乡村治理的本质和关键。最后,对目前如火如荼的乡村(村镇)规划,提出若干启示:1)乡村(村镇)规划的核心议题是社区、社区关系和社区能力;2)乡村(村镇)规划不能沿袭城市(镇)规划的思维;3)乡村(村镇)规划需要充分尊重乡土知识;4)比起物质性规划,乡村(村镇)的社会性规划(social planning)更加重要;5)质性分析和质性思维非常重要。

关 键 词:乡村治理  文化认同  参与能力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热带地理》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热带地理》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