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河南省肖畈钼(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成矿模式
摘    要:肖畈钼(铜)矿床是大别山北缘地区斑岩型钼矿床的典型代表,以发育于花岗斑岩体内、外接触带的细网脉浸染型矿化为特征,并具有以岩体顶部由早期硅化形成的无矿石英核为中心的典型的斑岩热液体系蚀变分带模式。根据矿物组合的不同,将热液成矿期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早、中阶段原生包裹体以CO_2包裹体和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晚阶段两相包裹体为主,含少量CO_2包裹体。上述三个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221℃~359℃、158℃~349℃和140℃~266℃,盐度范围分别是2.24%~8.29%、2.07%~9.08%和3.55%~23.68%,表明成矿流体以中低温、低盐度为特征。成矿流体属典型H_2O-CO_2-NaCl体系,流体的沸腾是早、中期金属硫化物大量沉淀的重要机制。中、晚期阶段大气降水混入导致的流体混合及降温作用在成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总结矿床成岩成矿模式为秦岭-大别造山带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及其后伸展机制下,下地壳尚未发生拆沉,高压麻粒岩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肖畈岩体。具体成矿过程为:携带成矿物质上侵冷凝阶段→钾化及初始岩浆热液成矿阶段→大气降水加入的中后期成矿阶段的斑岩型钼矿床。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