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页岩气储层孔隙类型及特征研究:以渝东南下古生界为例
引用本文:韩双彪,张金川,Brian HORSFIELD,蒋恕,李婉君,陈前,王鹏.页岩气储层孔隙类型及特征研究:以渝东南下古生界为例[J].地学前缘,2013,20(3):247-253.
作者姓名:韩双彪  张金川  Brian HORSFIELD  蒋恕  李婉君  陈前  王鹏
作者单位: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能源学院, 北京 100083; 2. 德国国家地学研究中心, 波茨坦 D 14473; 3. 美国犹他大学 能源与地学研究院, 犹他盐湖城 U 84108; 4. 中国地质大学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2088,41272167);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专项(2009GYXQ-15);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年基金项目(TPR-2011-25,TPR-2012-11)
摘    要:通过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及氩离子抛光技术,对渝东南下古生界含气页岩中的孔隙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类观察、描述,结合有机碳含量、X衍射、岩石物性、氮气吸附及甲烷等温吸附实验测试,分析了页岩气储层中各类孔隙的储气贡献,探讨这些孔隙对页岩中烃类运移的影响。研究认为,有机质孔隙、颗粒内孔、粒间孔隙及微裂隙是页岩气储层孔隙的4种类型,有机质表面的分散状孔隙多为nm级,石英碎屑可形成粒内或粒间孔隙,黄铁矿颗粒内部小晶体排列分布产生孔隙空间,黏土絮状沉淀形成片粒状结构孔隙,微裂隙普遍发育在页岩基质中,可达mm级。不同类型的孔隙能够为页岩气的赋存提供不同尺度的储集空间,页岩吸附含气量与表征孔隙特征的参数(TOC、BET比表面积、BJH总孔体积)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微裂隙与粒间孔隙对页岩中烃类的运移最有利。

关 键 词:渝东南  下古生界  页岩气  孔隙类型  储气  烃类运移
收稿时间:2013-01-08
修稿时间:2013-01-25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