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东印度洋中部缺氧区的季节变化特征
引用本文:王颖,王保栋,韦钦胜,孙霞,辛明,刘琳.东印度洋中部缺氧区的季节变化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2018,36(2).
作者姓名:王颖  王保栋  韦钦胜  孙霞  辛明  刘琳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摘    要:依据2013春、2016夏、2016秋三季在东印度洋中部开展的水体综合调查资料,研究东印度洋中部缺氧区(ρ_(DO)2mg/L)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垂向分布上,缺氧区上边界一般位于水深100~150 m,厚度春季最厚、秋季次之、夏季最薄。平面分布上,春季缺氧区范围最大,主要位于89°00′E以东海区,其南端越过赤道向南扩展至1°12′S;夏季缺氧区的南端退缩至赤道以北海域,且分布面积最小;秋季缺氧区东西向的位置与春季相反,主要位于赤道91°00′E以西海域,其南向扩展范围可达赤道附近。从氧跃层强度来看,赤道附近氧跃层强度最强,由此向南、向北氧跃层强度逐渐减弱,与温跃层变化一致。研究表明,东印度洋中部缺氧区源于孟加拉湾缺氧区的南扩,季风性环流变化是缺氧区扩展范围季节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机碎屑的分解耗氧和高强度的水柱层化是缺氧区得以形成和维持的重要保障。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进展》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进展》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