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四川省沐川地区的P-T界线沉积学与地球化学初步研究北大核心CSCD
引用本文:刘丰良,董树义,程文斌,赵兵,赵红,王涌,展望.四川省沐川地区的P-T界线沉积学与地球化学初步研究北大核心CSCD[J].矿物岩石,2022(3):20-33.
作者姓名:刘丰良  董树义  程文斌  赵兵  赵红  王涌  展望
作者单位: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610059;2.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610059;3.四川自力建筑勘测设计有限公司610000;4.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610213;5.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610000;
基金项目:四川乌蒙山区1:5万马边县、沐川县、靛兰坝、新市镇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010000150002-11)。
摘    要:四川盆地西南缘的沐川生基坪剖面(PTB)是研究海陆交互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关键。本次研究对研究区P-T界线地层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研究区的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环境、风化作用、古气候及物源特征。还原环境的宣威组中叶肢介化石、煤线和水平层理的出现,反映了近缘的滨浅湖相沉积特征;氧化环境的飞仙关组中双向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和脉状层理、波痕印模和干裂构造等特征的出现,反映了浅海相沉积特征。通过研究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可知,研究区宣威组的浅湖相和飞仙关组的潮间-潮下相沉积环境与前人所得出的海陆交互相和滨浅海相沉积环境基本吻合,反映了海水的持续入侵,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海平面升降事件一致,表现了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之后伴随的海侵。高CIA、CIW和PIA值和A-CN-K和A-C-N图解共同指示了沉积岩物源区经历了强烈的风化作用,并暗示宣威组与飞仙关组沉积时期可能处于温暖潮湿的沉积气候环境。根据研究区宣威组、飞仙关组岩石组合中的玄武岩碎屑特征,并结合稀土元素特征、La/Yb-ΣREE、Co/Th-La/Sc源岩判别关系可推测沐川生基坪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沉积岩的物质来源主要可能为宣威组底部的峨眉山玄武岩。

关 键 词:P-T界线  沉积学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峨眉山玄武岩  四川沐川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