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兴安地块东北部晚侏罗世C型埃达克质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意义
引用本文:赵院冬,车继英,许逢明,朱群,王奎良.兴安地块东北部晚侏罗世C型埃达克质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意义[J].地学前缘,2018,25(6):240-253.
作者姓名:赵院冬  车继英  许逢明  朱群  王奎良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辽宁 沈阳 11003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20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2017YFC0601305);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4055701)
摘    要:大兴安岭地区发育强烈的中生代岩浆作用,一直以来是本地区地质构造研究的热点,但关于晚侏罗世花岗岩的研究报道较少。文中根据三件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 LA-ICP-MS测年结果获得的(158.5±1.6) Ma、(156.1±0.59) Ma和(154.1±1.1) Ma年龄结果将兴安地块东北部原定为早中生代的花岗岩形成时间厘定为晚侏罗世。该晚侏罗世花岗岩以中粗粒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为岩石组合,岩石具富硅碱、高钾、过铝、低铁钛镁等特点,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LREE,亏损HREE、Y和HFSE,高Sr,低Yb,高La/Yb、Sr/Y比值,具有“C型”埃达克质岩的特点。该花岗岩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引起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密切相关,岩浆源于造山带加厚的下地壳底部基性岩的部分熔融,岩浆形成演化中有富铝地壳物质的加入。该系列花岗岩与紧邻的早、中侏罗世TTG花岗岩反映侏罗纪蒙古鄂霍茨克洋经历了由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的构造演化。

关 键 词:兴安地块  埃达克质  花岗岩  蒙古鄂霍茨克洋  碰撞造山  
收稿时间:2018-07-01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