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珠江三角洲“9·7”极端暴雨精细观测特征及成因
引用本文:陈训来,徐婷,王蕊,李媛,张舒婷,王书欣,王明洁,陈元昭.珠江三角洲“9·7”极端暴雨精细观测特征及成因[J].应用气象学报,2024(1):1-16.
作者姓名:陈训来  徐婷  王蕊  李媛  张舒婷  王书欣  王明洁  陈元昭
作者单位:1. 深圳市气象局;2. 深圳南方强天气研究重点实验室;3. 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5124);
摘    要:2023年9月7—8日珠江三角洲出现极端特大暴雨(简称“9·7”极端暴雨)。应用多源资料分析该过程的精细化观测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9·7”极端暴雨由高层辐散、中层弱引导气流、低层西南季风和台风海葵(2311)残涡共同造成,水平尺度约为100 km的带状中尺度对流复合体长时间维持,列车效应和暖云降水特征显著,雷达回波质心低,最强降水阶段不低于45 dBZ的强回波质心位于4 km高度以下,不低于30 dBZ的强回波在深圳持续时间长达21 h。该天气过程以中小雨滴为主且数浓度较大,当降水强度大于20 mm·h-1时,雨滴粒径增大但数浓度明显降低。“9·7”极端暴雨持续时间、强度和落区与边界层低空急流脉动、急流核区位置对应很好,强降水出现在低空急流指数迅速加强后的1~2 h内,低空急流和低空急流指数变化对强降水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台风海葵(2311)残涡在珠江三角洲的长时间滞留是此次极端暴雨的天气尺度原因,深厚的边界层低空急流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对流风暴的持续生成和维持是此次极端暴雨的直接原因。

关 键 词:极端暴雨  残涡  雨滴谱  列车效应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