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城市河岸带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北京市典型再生水补水河流河岸带为例
引用本文:赵霏,郭逍宇,赵文吉,刘克.城市河岸带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北京市典型再生水补水河流河岸带为例[J].湿地科学,2013,11(1):100-107.
作者姓名:赵霏  郭逍宇  赵文吉  刘克
作者单位:1.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北京市城市环境过程与数字模拟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100048;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
2.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北京,1008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1281)资助
摘    要:以北京市典型再生水利用河流(清河、北小河、坝河和通惠河)及其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2000年和2008年3期Landsat TM数据,借助于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参数、景观聚集度、景观斑块密度等指标,在流域和河岸带尺度上,分析1989~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变化轨迹.基于流域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主要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和林地减少;与1989~2000年间相比,2000~2008年的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率相对减小.基于河岸带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8年期间,因城市化发展导致沟渠、库塘等水域面积减小;耕地主要分布在100~500m河岸缓冲带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500~800m河岸缓冲带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由1989~2000年间的分散扩张转变为2000~2008年间的有序优化整合,扩张范围趋向远离河道的河岸缓冲带区域;2000~2008年间,新增林地密集分布在100~200m和700~800m河岸缓冲带区域.内河流域生态廊道功能主要体现在沿河道200m的河岸缓冲带范围内,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内河流域生态廊道效应在增强.

关 键 词:城市河岸带  土地利用  景观聚集度  斑块密度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