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滇西南热水塘辉长岩形成时代、成因及古地理格局
摘    要:滇西南澜沧江带的热水塘—龙洞河一带的沉积-岩浆岩组合被认为是反映昌宁-孟连洋开始俯冲阶段"弧前-弧-弧后"古地理格局的典型代表。本文对该体系中出露于热水塘一带的辉长岩进行了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热水塘辉长岩中单斜辉石组成为Fs16~18,Wo42~45,En38~42,Mg#Cpx=69~72。根据单斜辉石与岩浆间Fe-Mg分配关系计算,单斜辉石结晶时,其母岩浆的Mg#范围约为31~40,低于其全岩Mg#范围(约45~50),表明热水塘辉长岩全岩化学组成特征受到了矿物堆晶作用的影响。热水塘辉长岩全岩轻稀土元素弱富集,无明显Eu正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而高场强元素亏损。辉长岩的矿物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形成于火山弧构造背景,为火山弧玄武质岩浆经较高程度分异和斜长石分离结晶的产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辉长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早期(295 Ma±4 Ma),锆石Hf同位素分析显示其εHf(t)=7.5~14.0,平均为10.7,低于其结晶时的亏损地幔值。热水塘辉长岩的形成应与早二叠世早期昌宁-孟连洋在思茅地体西缘热水塘地区自西向东发生俯冲有关。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