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及其成矿效应初步分析
引用本文:王成善,唐菊兴,等.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及其成矿效应初步分析[J].矿物岩石,2001,21(3):146-152.
作者姓名:王成善  唐菊兴
作者单位:王成善(成都理工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唐菊兴(成都理工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顾雪祥(成都理工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顾雪祥(中科院贵阳地化所,贵州,贵阳,550002)       陆彦(西藏自治区地勘局,西藏,拉萨,851000)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新生代古海洋学与生烃环境(49625203)、国土资源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兰坪盆地演化与成矿的关系研究"(95-02-001-06)、国家重点攻关96-914项目"玉龙铜矿床快速定位预测的综合示范研究"(96-914-03-03-02)、中国地调局项目"西南三
摘    要:通过近年来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概念。从大喜马拉雅构造域及其成矿效应出发,通过构造域对矿集区的控制作用、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深部过程与成矿效应的分析,从而较全面地评价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资源潜力和需要进一步工作的重要成矿带或矿集区。通过分析认变喜马拉雅-城矿域内强烈的壳幔物质交换,下地壳翻天覆地的物质和流体交换,导致了在同一构造地质单元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超大型矿术的存在。并对多个重要矿床类型提出了更切合实际的观点,如西藏甲马铜钼银铅锌金多金属矿床属于矽卡岩-斑岩复合型,云南羊拉铜钼金及金属矿床也属于矽卡岩-斑岩复合型砂床等,在喜马拉雅构造域内形成的燕山晚期或喜马拉雅期矿床大多和大陆地壳深部复杂的动力学过程有关,矿多矿床中银、钴已经作为主要成矿元素。最后明确提出了青藏高原主体及东缘重要矿集区的资源潜力。

关 键 词:喜马拉雅  构造-成矿域  成矿效应  大陆动力  深部过程  资源潜力  成矿元素
文章编号:1001-6872(2001)03-0146-07
修稿时间:2001年5月28日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HIMALAYAN TECTONIC-METAL LOGENETICDOMAIN AND ITS MINERALIZATION EFFECT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