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青藏高原东南缘兰坪—思茅盆地反S型构造属性的古地磁约束
引用本文:徐颖超,仝亚博,王恒,杨振宇.青藏高原东南缘兰坪—思茅盆地反S型构造属性的古地磁约束[J].地质论评,2017,63(3):549-567.
作者姓名:徐颖超  仝亚博  王恒  杨振宇
作者单位: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2)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4)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572183)、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编号:DD20160268, 12120114002301)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编号:YYWF201613)的成果。
摘    要:兰坪—思茅(盆地)内部发育的一系列褶皱和逆冲断层组成了显著的弧形构造,其中部呈现反S形构造形态。该地区地壳构造变形方式及其演化过程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物质新生代侧向挤出逃逸密切相关,对其开展地壳构造变形方式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兰坪—思茅盆地中部反S形构造区域四条白垩纪红层剖面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获得南涧牛街地区早白垩世LN-a和LN-b剖面的特征剩磁方向分别为D_s=244.7°,I_s=-47.3°,Ks=31.6,α_(95)=16.6°(K_1j~1),和D_s=245.4°,I_s=-46.4°,K_s=52.2,α_(95)=9.4°(K_1n~2),两剖面在99%置信度下通过了Mc Fadden(1990)褶皱检验;小湾镇地区早白垩世NX-a和NX-b剖面(两套地层分属轴向不同的两褶皱)特征剩磁方向分别为D_s=244.9°,I_s=-40.2°,K_s=1067.5,α_(95)=2.3°(K_1j~1)和D_s=182.6°,I_s=-42.1°,K_s=335.2,α_(95)=3.7°(K_1j~2)。结合前人在兰坪—思茅地体中部获得的可靠古地磁数据及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新生代断裂活动演化过程的分析,指出兰坪—思茅盆地中部弧形反S形构造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兰坪—思茅盆地构造区内部差异性旋转变形作用主要受控于新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块体侧向旋转挤出过程中的相互挤压作用和临沧花岗岩基对兰坪—思茅地体侧向顺时针旋转挤出运动的阻挡等一系列构造因素。

关 键 词:白垩纪  古地磁  兰坪—思茅盆地  反S形构造成因  旋转变形
收稿时间:2016/12/1 0:00:00
修稿时间:2017/4/17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