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华南埃迪卡拉纪硫化海洋环境演变来自深水相区的黄铁矿证据
引用本文:王林,史晓颖,蒋干清.华南埃迪卡拉纪硫化海洋环境演变来自深水相区的黄铁矿证据[J].地质论评,2011,57(6):810-824.
作者姓名:王林  史晓颖  蒋干清
作者单位: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北京,100083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北京,100083;“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北京,100083
3. 美国内华达大学地球科学系,美国拉斯维加斯,NV 89154 -40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972022、40921062); 国家“973”项目(编号2011CB8088)的成果
摘    要:为进一步认识华南埃迪卡拉纪(震旦纪)海水硫化条件的演变过程,本文对斜坡相沉积的陡山沱组中的黄铁矿进行形态与粒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期沉积的多数黄铁矿是早期成岩作用形成,以自形、半自形晶体为主;个别层位中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大于10μm的比例较高(89%~96%),反映是在海水、沉积物界面以下生长的,不能充分指示水体硫化状态。但在陡山沱组中部和上部发育有数层从水体中析出的同沉积草莓状黄铁矿(96%以上的莓球粒径小于10μm),反映出海水硫化条件发育。黄铁矿铁与高活性铁的比值(FePY/FeHR)作为判别海洋硫化状态的重要指标,可能会因次生黄铁矿的叠加效应影响而产生偏差,应结合黄铁矿矿物形态—粒度分析和其他手段加以校正。通过这2种方法并结合碳、硫同位素等研究表明,陡山沱组沉积旋回Ⅰ顶部和旋回Ⅲ底部沉积期间华南古海洋曾经历了两幕规模较大的间歇性硫化时期,在此期间硫化水体的覆盖范围至少包括陆架至斜坡中部相区。硫化水体的形成和时空演变主要受大气含氧量、海水硫酸盐浓度、细菌硫酸盐活动(BSR)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控制。重要的生物类群主要出现在非硫化间隔期,表明海水硫化条件是限制生物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关 键 词:埃迪卡拉系(震旦系)  硫化海洋  陡山沱组  自生黄铁矿  华南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