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秦岭褶皱带的东延去向
引用本文:孙竞雄,吕恩茂.秦岭褶皱带的东延去向[J].地质学刊,1988(2).
作者姓名:孙竞雄  吕恩茂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矿局区调大队,江苏省地矿局区调大队
摘    要:建国以来至1984年,以黄汲清教授为首编制的全国1/400万大地构造图上,华北地台与扬子淮地台之间划出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一秦岭褶皱带(1962年称秦岭地轴),向东延到大别山东侧郯庐断裂带为止。东延部分去向不明。其后,各家大地构造图上,都基本沿用此画法。最近出版的《大陆岩石圈动力学图》仍维持上述画法。秦岭褶皱带的武当一大别隆起被郯庐断裂切割以后东延去向不明是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徐嘉炜于1964及1978年首次提出郯庐断裂带巨大平移的33条对比标志中,其中有一条是淮阳即大别山变质地块与苏北、胶南变质地块的对比以及磷矿层位的对比。地质界遂卷入郯庐断裂带的巨大平移之争,而平移标志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刊》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刊》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