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黄河源区玛曲段末次冰消期古洪水事件及其光释光测年研究
引用本文:陈莹璐,黄春长,张玉柱,郭永强,周亚利,查小春,庞奖励,石彬楠,刘雯瑾.黄河源区玛曲段末次冰消期古洪水事件及其光释光测年研究[J].冰川冻土,2017,39(3):549-562.
作者姓名:陈莹璐  黄春长  张玉柱  郭永强  周亚利  查小春  庞奖励  石彬楠  刘雯瑾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西安710062;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摘    要:通过对黄河源区玛曲段河谷开展野外考察,在太吾若(TWR)发现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根据野外沉积学宏观特征判别,并结合粒度分布、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和石英颗粒微形态特征等室内实验分析测定结果,准确鉴别出TWR剖面所夹一组多层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属典型的河流洪水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下沉积的悬移质泥沙。结果表明,TWR剖面古洪水SWD和现代洪水SWD沉积学分类为沙质粉沙,现代土壤为黏土质粉沙,现代风成沙为中沙。古洪水SWD粒度自然分布频率曲线为正偏,呈单峰,主峰高且峰值集中,分选性良好。古洪水SWD和现代洪水SWD磁化率较低,介于现代土壤和现代风成沙之间,化学元素明显区别于现代土壤和现代风成沙,表明它们尚未受到风化成壤作用影响,为古洪水悬移质快速沉积形成的滞流沉积物。石英颗粒微形态特征的分析表明,古洪水SWD和现代洪水SWD石英颗粒表面分布明显的三角痕、V形坑、撞击坑和凹面等水成沉积物的典型特征,属于河流沙类型。采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光释光技术测年,证明在13.6~13.0 ka BP,黄河源地区经历了一期多次的大洪水事件,发生时段对应末次冰消期向全新世转折的时期,与欧洲和格陵兰冰芯记录末次冰消期中的Bolling/Aellrod暖期相对应,此时青藏高原地区冰川大规模消融,这期古洪水事件正是流域内冰融水大量下泄汇入黄河而形成的大洪水。

关 键 词:古洪水  末次冰消期  光释光  气候变化  黄河源区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