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框架结构楼顶通信塔的地震响应分析
引用本文:王元德,刘爱文.框架结构楼顶通信塔的地震响应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2016,11(3):552-560.
作者姓名:王元德  刘爱文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DQJB15C06)资助
摘    要:通信塔通常架设在已有的建筑物上。在地震中,建在屋顶上高耸的通信塔鞭梢效应比较显著,常常受到严重的破坏,而通信塔的损坏将会影响震后救灾工作的开展。本文基于通信塔的实际震例,分析了通信塔出现鞭梢效应的主要原因。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线性时程分析法,分析了位于不同层数框架结构上的两个通信塔的地震作用。结果表明通信塔和框架结构的自振周期接近时是鞭梢效应最容易发生的时刻,两者的一阶特征周期接近时鞭梢效应最大;场地特征周期越大,通信塔的地震效应越大。

关 键 词:通信塔  鞭梢效应  框架结构  振型分解法  线性时程分析法
收稿时间:2016/3/17 0:00:00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Tower on the Top of Frame Structure
Wang Yuande and Liu Aiwen.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Tower on the Top of Frame Structure[J].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2016,11(3):552-560.
Authors:Wang Yuande and Liu Aiwen
Institution: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and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Keywords:Communication tower  Whiplash effect  Frame structure  Mode decomposition response spectrum  Linear time-history method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震灾防御技术》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震灾防御技术》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