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下扬子区苏北—南黄海中生界、古生界构造格架对比分析
引用本文:龚晓星,佘晓宇,裴振洪,施泽进,丁小辉,李冬冬.下扬子区苏北—南黄海中生界、古生界构造格架对比分析[J].地质论评,2017,63(4):941-954.
作者姓名:龚晓星  佘晓宇  裴振洪  施泽进  丁小辉  李冬冬
作者单位:1)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成都, 610059,2) 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100; 3)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武汉, 430100,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 成都, 610041,1)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成都, 610059,5)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广东湛江, 524000,2) 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100; 3)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武汉, 430100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石化勘探项目“苏北—南黄海中生界、古生界构造演化与勘探目标优选”和“江苏下扬子地区中、古生界油气保存条件评价”的成果。
摘    要:通过近年区域地震剖面对比解析,在建立起苏北与南黄海中、古生界对冲构造格架的基础上,探讨其统一性和差异性。统一性表现为地层可对比、相同(似)的基底与盖层反射和对冲带及冲断褶皱,均体现了NW——SE板内递进变形特点。差异性表现为对冲带以北,陆上以浅变质岩内幕及顶部为主、陡山沱组为辅上覆强烈滑脱—→推覆的背、向斜褶皱交替,进而在背斜前缘产生仰冲(A带)—→逆冲(B带)—→掩冲(C带)叠瓦冲断;而海域则以更深层深、浅变质岩间破裂—→拆离—→上拱,形成了两组在宽缓背斜背景上的高角度冲断褶皱。认为深浅不同的剪切拆离层系(海域)和滑脱推覆层(陆上)作用,是造成陆上与海域构造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伸缩量计算表明中、古生界在经历了印支晚期—→燕山早、中期对冲—→推覆—→走滑、燕山晚期伸展和晚白垩世晚期以来断—→坳阶段三期变形,至今苏北与南黄海虽有压缩但"喇叭口"形态基本不变,主要源于陆上—→海域变形方式不同所致。

关 键 词:苏北—南黄海  中生界、古生界  构造对比  推覆—对冲—剪切  滑脱层系  伸缩量
收稿时间:2016/9/12 0:00:00
修稿时间:2017/6/27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