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GPM资料的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夏季地形降水垂直结构研究
引用本文:沈程锋,李国平.基于GPM资料的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夏季地形降水垂直结构研究[J].高原气象,2022(6):1532-1543.
作者姓名:沈程锋  李国平
作者单位: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2.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5002,91937301,4207501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507200);
摘    要:基于ETOPO1高程资料将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区域分为平原、山地、高山三类地形,利用2014-2021年5-9月的GPM DPR资料,对发生在三类地形上的层云和对流性降水事件进行统计,并分析对比不同地形下强降水的垂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相较于其他雨强等级的降水,平原对流性弱降水的降水粒子在近地层受蒸发作用最为明显,反射率因子波动较大且呈减弱趋势。对流性强降水中,随着地势抬升,反射率因子中心高度也随之升高。(2)对流性强降水中,随着地势升高,因地形作用形成的强上升气流利于雨滴碰并聚合成大雨滴的同时也更易使降水粒子破碎形成小雨滴,从而导致大雨滴(粒子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m≥2.6 mm)出现的概率增大,Dm分布域宽度增宽;层云性强降水中,高山冻结层高度以下的中等直径降水粒子(1.4 mm≤Dm≤1.65 mm)出现的概率比平原大。(3)对流性强降水中,平原的粒子数浓度参数dBNw高频区的分布较山地和高山更为集中,而层云性强降水的情形正好相反。相较于平原,高山的降水粒子在10 km以上呈现数浓度较低、尺度较大的特征。(4)雷达反射率、Dm和dBNw三者之间关联密切。冻结层以下,对流性强降水粒...

关 键 词:四川盆地及周边  强降水  GPM  双频星载雷达DPR  降水垂直结构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