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亚洲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研究进展
引用本文:于贵瑞,张雷明,孙晓敏,李正泉,伏玉玲.亚洲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D辑,2004(Z2).
作者姓名:于贵瑞  张雷明  孙晓敏  李正泉  伏玉玲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CERN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CERN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CERN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CERN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CERN综合研究中心 北京100101,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北京100101,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G2002CB4125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编号:KZCX1-SW-01-01A)
摘    要:作为FLUXNET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区域以其广阔的地域、独特的气候、丰富多样的植被类型等特点,日益成为全球碳通量观测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目前在亚洲地区已经成立了AsiaFlux(日本),KoFlux(韩国)和ChinaFLUX(中国)区域性观测研究网络,约有54个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通量观测站点,观测区域覆盖了从2°N到63°N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草地、高寒草甸和各种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各观测站点都在以涡度相关技术为主体对植被-大气间的CO2,H2O和能量通量、以及生态系统水碳循环的关键过程进行着长期和连续的观测,所获取的观测数据将被用于量化和对比分析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碳收支与水平衡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验证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的物质交换模型,服务于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集成性研究.长期以来,亚洲地区的科学家在观测理论与技术、生态系统通量特征和模拟模型等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为全球通量观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为进一步提高亚洲地区的通量观测研究水平、加速观测数据的积累、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资源的共享水平,急需建立复杂地形和夜间NEE质量评价与校正的方法论体系,构建和发展通量观测网络与稳定性同位素观测网络、水碳循环过程实验网络以及遥感观测或高空

关 键 词:陆地生态系统  通量观测网络  稳定性同位素观测网络  碳通量  涡度相关  亚洲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