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新疆额尔齐斯金矿带的成矿作用及其与中亚型造山作用的关系
引用本文:陈华勇陈衍景,刘玉琳.新疆额尔齐斯金矿带的成矿作用及其与中亚型造山作用的关系[J].中国科学D辑,2000,30(Z1):38-44.
作者姓名:陈华勇陈衍景  刘玉琳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质系!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地质系!北京100871,长春科技大学变质动力学实验室,长春130061,北京大学地质系!北京100871
基金项目:国家攀登预选!(编号:95-预-39-04),国家攻关!(编号:96-915-03-05)专题,长春科技大学变质动力学开放实验
摘    要:额尔齐斯金矿带在泥盆纪-早石炭世处于沟弧盆体系之喀拉通克岩浆弧与克兰弧后盆地的交界处,前人因此套用活动大陆边缘的成岩成矿模式研究和解释额尔齐斯构造带的金矿形成与分布.但是,大量同位素测年和地质研究均表明成矿事件明显晚于洋壳俯冲体制,而发生于晚石炭-早二叠世的碰撞造山过程中,尤其是挤压-伸展转变期.通过分析典型金矿床的成矿时代、构造背景、矿床地质、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等,确证它们与碰撞造山体制的矿床特征一致,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区南侧地层或地体,因此运用碰撞造山成矿模式重新解释了金矿带的形成,指出了找矿方向.

关 键 词:额尔齐斯金矿带  晚石炭-早二叠世  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
收稿时间:2000-05-17
修稿时间:2000-08-28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