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2007年夏季川渝与江淮流域MCS分布与日变化特征
引用本文:祁秀香,郑永光.2007年夏季川渝与江淮流域MCS分布与日变化特征[J].气象,2009,35(11):17-28.
作者姓名:祁秀香  郑永光
作者单位:1. 广州市南沙区气象局,广州,511458;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2. 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编号: 2004CB418300)、武汉暴雨研究所暴 雨研究开放基金项目IHR2008K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5019共同资助
摘    要:2007年夏季川渝地区及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极端强降水和强对流事件频发.利用强暴雨发生时段2007年6月28日至7月26日逐时FY-2C红外TBB资料对这两个地区及周边区域(25°~38°N、100°~130°E)进行普查,共获得570个生命史≥3小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MCS的定义为-52℃ TBB闭合等值线内TBB≤-52℃的面积≥400km~2,不区分形状与生命史.MCS识别由计算机自动完成,MCS追踪由人工完成.普查结果发现,云南西北部至四川西部、四川东部与重庆、云贵高原东部和广西北部山区至洞庭湖、淮河流域四个区域是MCS活跃区,但淮河流域又有三个波动状MCS活跃中心.普查区域内总体MCS和川渝地区活动最频繁的MCS持续时间为3~7小时,但江淮流域活动最频繁的MCS生命史为4~9小时.按时间尺度将570个MCS分成三类,第一类MCS生命史3~5小时,第二类MCS生命史6~11小时,第三类MCS生命史≥12小时.三类MCS的地理分布特征及触发机制各不相同:第一、二类MCS在西太平洋副高平均位置的内、外侧都有发生,它们的发生、发展及移动受中尺度因素影响明显,可能与地形、中尺度辐合线等有关;第三类MCS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平均位置的外侧,其发生、发展及移动路径受天气尺度环境控制因素显著.三类MCS日变化具有明显不同的日变化特征.三类MCS的形成高峰都出现在午后.第一类MCS无显著的夜发性特征,第二、三类MCS有较显著的夜发性特征.第一、二类MCS在午后最活跃,但第三类MCS活动最活跃时段在下半夜(18UTC).川渝地区和江淮流域的MCS都具有多峰型日变化特征,但二者的活跃时段有所不同.本文还给出了2个引发强降水的MCS典型个例及1个长生命史MCS演变特征.

关 键 词: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理分布  移动路径  日变化
收稿时间:2008/12/31 0:00:00
修稿时间:2009/8/17 0:00:00

Distribution and Diurnal Variations of the MCS over Sichuan-Chongqing Area and Yangtze-Huaihe River Basin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7
Qi Xiuxiang and Zheng Yongguang.Distribution and Diurnal Variations of the MCS over Sichuan-Chongqing Area and Yangtze-Huaihe River Basin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7[J].Meteorological Monthly,2009,35(11):17-28.
Authors:Qi Xiuxiang and Zheng Yongguang
Abstract:
Keyword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tracks  diu rnal variations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