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东赤道太平洋高生产力和热液活动叠加沉积环境铁组分特征及其古海洋意义
引用本文:郭柏,胡镕,魏广祎,曲扬,李达,殷一盛,凌洪飞,陈天宇.东赤道太平洋高生产力和热液活动叠加沉积环境铁组分特征及其古海洋意义[J].地球化学,2023(1):120-134.
作者姓名:郭柏  胡镕  魏广祎  曲扬  李达  殷一盛  凌洪飞  陈天宇
作者单位: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因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2.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3. 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7435)资助;
摘    要:沉积物Fe组分是研究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重要指标,而现代海洋不同沉积环境下的Fe组分变化特征则是限定这一指标适用范围的基础。东赤道太平洋巴拿马海盆作为高生产力和热液活动的叠加作用沉积区,代表了地质历史上大陆边缘海的一类典型沉积环境,但前人对这类沉积环境的Fe组分研究较为缺乏。本次研究分析了巴拿马海盆氧化底水下ODP 677钻孔(1°12.138′N, 83°44.220′W, 3461 m)约300 m长的岩心柱有机C、Fe组分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Mo)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ODP 677钻孔Fe/Al值大约为0.78±0.14(n=35,σ),明显高于上部陆壳的平均值0.44,而Al/Ti值与上部陆壳接近且保持稳定在22.4±1.3(n=35,σ),可以推测,相当一部分Fe应来源于活跃热液活动和高生产力背景下有机碳颗粒对水柱中Fe氢氧化物微粒的吸附或Fe的自聚集/沉淀。高活性Fe与总Fe的比值(FeHR/FeT)大约为0.30±0.10(n=35,σ),远低于活性Fe加入通量的预期,表明一部分活性Fe可能在高生产力背景...

关 键 词:Fe组分  孔隙水硫化  热液活动  高生产力  东赤道太平洋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