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长江口门附近海域潮周期内悬沙质量浓度变化及其动力机制探讨
引用本文:刘建华,陈沈良,杨世伦,朱琴.长江口门附近海域潮周期内悬沙质量浓度变化及其动力机制探讨[J].海洋科学进展,2014,32(2).
作者姓名:刘建华  陈沈良  杨世伦  朱琴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三角洲动力沉积过程和地貌演化的影响(4113085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气候变化影响下典型海岸冲淤过程及演变趋势(2010CB951202);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大河三角洲沉积动力与地貌动力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SKLEC-2012KYYW06)
摘    要:为了探讨潮周期内悬沙质量浓度变化的动力机制,于2010-04和2011-01(正常风况条件下)在长江口门附近海域3个测点(水深8~20m)进行了全潮(1次/h)动力泥沙观测,计算了流剪切应力(τc)、浪剪切应力(τw)、流-浪联合剪切应力(τcw)、底床沉积物临界侵蚀应力(τcr),并进行了悬沙质量浓度变化和动力因子变化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τc与τcw之比值大于0.81,说明在非风暴天气条件下研究区的水动力以流为主;τc在潮周期内存在1~2个数量级的波动,说明研究区的水流动力主要受到潮流控制;τcw既有大于τcr的时间段(约60%),也有小于τcr的时间段(40%),说明研究区底床和水体之间存在频繁的泥沙交换过程;τcw与悬沙质量浓度之间的统计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基于每小时观测的悬沙质量浓度变化主要反映平流作用而不是受局地动力条件变化引起的沉降-再悬浮过程的影响。

关 键 词:剪切应力  悬沙质量浓度  沉降  再悬浮  长江口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进展》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进展》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