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TRMM PR探测资料的青藏高原东坡降水结构特征分析
引用本文:李函璐,孙礼璐,杨柳,罗晶,傅云飞.基于TRMM PR探测资料的青藏高原东坡降水结构特征分析[J].湖北气象,2022(4):384-395.
作者姓名:李函璐  孙礼璐  杨柳  罗晶  傅云飞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507200,2017YFC15014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837310,41075041);;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201904a07020099);
摘    要: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探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06年7月6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坡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夏季(6—8月)的降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坡较强降水个例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降水环境背景场中,雨带呈东北-西南分布,最大降水强度超过20 mm·h-1。对流降水回波顶高超过17 km,层状降水回波顶高低于15 km,6.5 km高度存在亮带,且外形也似非高原地区的层状降水垂直结构。统计分析表明在高原东部偏南区、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交界区南部的夏季降水频次高,而在高原东部偏北及四川盆地的降水频次、对流和层状降水频次均比上述地区小;多年夏季的日均降水量分布大体与降水频次分布类似。降水反射率因子的垂直结构具有地域性特点,高原东部偏南和偏北区的回波垂直结构相似,因受到地形高度的压缩,其降水垂直结构与非高原地区的不同;而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交接区的降水垂直结构外形,介于高原与非高原之间;四川盆地的对流降水和层状降水垂直结构与中国东部平原及热带副热带洋面的相近,但层状降水的亮带高度高出1 km。

关 键 词:青藏高原东坡  陡峭地形  热带测雨卫星  测雨雷达  降水结构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