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三叠世碎屑岩储层成藏差异性及控制因素——以镇北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为例
引用本文:赵俊兴,彭帅杰,熊哲,高航,杨森,张忠义,王龙玉,赵亮,孙志强,阮昱.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三叠世碎屑岩储层成藏差异性及控制因素——以镇北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为例[J].矿物岩石,2023(1):106-117.
作者姓名:赵俊兴  彭帅杰  熊哲  高航  杨森  张忠义  王龙玉  赵亮  孙志强  阮昱
作者单位:1.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气厂;3.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项目编号:2017ZX05036-004-006);
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三叠世延长组碎屑岩储层油气成藏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文章在大量钻井岩心、薄片鉴定、测试分析及试油成果资料等系统分析基础上,研究了镇北地区延长组长4+5储层及成藏特征,揭示了成藏差异性,建立了成藏模式,分析了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结果表明:盆地西南部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西部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东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东部储集砂岩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西部高;储层孔隙度8%~15%,渗透率0.1×10-3μm2~1.0×10-3μm2,储层整体为低孔、低渗储层,局部发育高孔高渗区,东部储层物性优于西部;认为优质烃源岩、生烃异常高压、有利沉积相、优质储层分布是油气富集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盆地西南部长4+5主要发育了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两种油藏类型,东部为岩性油藏,西部发则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东、西部成藏特征差异性明显;东部烃源岩厚度大且生烃增压形成的异常压力值高,可形成连续性好、规模较大的油藏,而西部所形成的油藏规模小。

关 键 词:晚三叠世  储层特征  成藏模式  成藏差异性  鄂尔多斯盆地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