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民国时期广州市建成区主体建筑立体形态的恢复及其特征
引用本文:孙武,李国,李涛,陈世栋,陈东梅,蒋海荣.民国时期广州市建成区主体建筑立体形态的恢复及其特征[J].热带地理,2013,33(5):518-526.
作者姓名:孙武  李国  李涛  陈世栋  陈东梅  蒋海荣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摘    要:基于1928年1﹕10 000的地形图,解译土地利用类型,确定建成区边界与建筑用地的空间范围。将建筑用地分为单体建筑、线状道路两侧的骑楼和面状同类建筑区3类。根据史料与现场调查,分别为点、线、面3类建筑的高度赋值,恢复不考虑海拔的建成区主体建筑立体形态。基于所建模型,从平面形态、平均高度、空间格局、宽高比、高度轴、天际线以及形态组合几方面对民国时期建成区立体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如下结论:1)民国时期广州城市沿珠江发展使得城区轮廓呈狭长的带状;2)城市平均高度仅为6.07 m,建筑物普遍低矮;3)建筑物在平面上为多级的棋盘网组合,而骑楼街构成的宽浅网格,成为当时空间尺度最大的建筑单元组合形态;4)道路宽度与两侧建筑物高度形成的宽高比大,城市具有较好的通透性;5)沿江西路与当时的城市中轴线中山纪念堂―市府合署大楼构成了倒“T”型城市空间高度轴,并在单体建筑高度空间分布与天际线的变化上得到很好的反映;6)城市立体形态主要由盆地、格网、谷地、台地等4种宽浅的单元组成。立体形态深层次上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技术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力量的综合作用,以及城市功能区分化在立体形态上的表现,从而也成为该时期华南地区依山傍水城市立体形态的重要标志。

关 键 词:建筑  立体形态  广州  民国时期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热带地理》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热带地理》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