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Ore -controlling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rust and -tear fault associations in the Baiyangchang copper deposit in western YunnanSCIEI北大核心CSCD
引用本文:信迪,杨天南,梁明娟,廖程,董猛猛,王维,刘靖坤.Ore -controlling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rust and -tear fault associations in the Baiyangchang copper deposit in western YunnanSCIEI北大核心CSCD[J].岩石学报,2022(11):3515-3530.
作者姓名:信迪  杨天南  梁明娟  廖程  董猛猛  王维  刘靖坤
作者单位:1.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100037;2.贵州省地质博物馆550081;3.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100871;4.昆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系650093;
基金项目: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J19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2055206、42163007、41373049、42163007)联合资助.
摘    要:砂岩型铜矿床(沉积岩容矿层状铜矿床)作为一种重要的铜矿床广泛发育于滇西兰坪盆地内。经典的砂岩型铜矿床成因模式认为该类矿床形成于伸展背景下的沉积盆地内,但兰坪盆地内的砂岩型铜矿床则产出于挤压背景下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内,其成矿与地壳缩短密切相关。通过详细构造解析揭示成矿与构造变形的时空关系是理解挤压背景下铜成矿过程的基础。本文基于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详细分析了白洋厂砂岩型铜矿床的区域构造、矿体与构造的空间关系。构造分析结果显示,矿区白垩系经历了中新世东西向挤压变形,形成近南北走向逆断层+近东西走向掀斜-走滑断层构造组合;地壳缩短期间,在主要逆断层前锋(下盘)形成中新世含石膏层的小型周缘前陆盆地。铜多金属矿化发生在逆断层主破碎带或上盘次级破碎带内,赋矿围岩皆为白垩系。基于构造-盆地-矿体这一空间关系,结合矿石结构、区域地质特点,我们提出成矿金属元素主要源自中新世周缘前陆盆地卤水,还原硫来自隐伏于白垩系之下的晚三叠统三合洞组中的还原性流体。始于中新世早期的地壳缩短在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中形成破裂构造,使得中新世周缘前陆盆地中的卤水下渗、保存于晚三叠世地层中的还原性流体上升,而当两种流体在主要断裂破碎带内发生混合时,则发生硫化物沉淀成矿。

关 键 词:白洋厂砂岩型铜矿床  构造解析  逆断层-掀斜走滑断层组合  地壳缩短  构造控矿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