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秦岭洛栾断裂带糜棱岩的变形特征及形成环境分析
引用本文:任升莲,李加好,李龙明,杨青亮,刘建敏,葛粲,宋传中,林寿发,杨帆,王静雅,韩旭,李振强.秦岭洛栾断裂带糜棱岩的变形特征及形成环境分析[J].地质学报,2017,91(1):1-14.
作者姓名:任升莲  李加好  李龙明  杨青亮  刘建敏  葛粲  宋传中  林寿发  杨帆  王静雅  韩旭  李振强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 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 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 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 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 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 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 合肥,230009,滑铁卢大学,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市,N2L 3G1,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 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 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 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 合肥,230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
摘    要:洛栾断裂带是华北板块南缘与秦岭北缘的分界线,其变形作用细节可以恢复板块碰撞过程中板缘的变形作用。洛栾断裂带走向为290°,倾向NNE,倾角多为67°~80°,由多条近平行的韧性剪切带组成,单个剪切带宽度由几米至上百米不等,西部较窄,东部较宽。洛栾断裂带主要构造活动有四期,第二期强烈的塑性变形形成了大规模的糜棱岩。糜棱岩中的线理倾伏向、矿物σ、δ残斑和石英脉形态等运动学特征均指示断裂带具有由南向北俯冲兼有左行平移的运动学特征。糜棱岩的变形特征显示洛栾断裂带东部的变形机制为晶质塑性变形,西部为低温扩散蠕变、颗粒边界滑移以及晶质塑性变形机制。糜棱岩中的矿物塑性变形序列为:方解石黑云母石英斜长石钾长石。洛栾断裂带长英质糜棱岩的变形相自东向西依次为二长石变形相、石英斜长石变形相和石英变形相。糜棱岩的形成温度为300~550℃,其中东部的温度高于西部。角闪石全铝压力计获得的压力为:0.75~0.95GPa,多硅白云母压力计得出的压力为0.27~0.87 GPa。差异应力为0.32~0.41GPa,应变速率值为3.92917×10~(-11)~3.17713×10~(-16)。雪茄状应变椭球体和大于0.75的涡度显示断裂带为强烈剪切拉伸变形,且西段强于东段。上述特征显示洛栾断裂带是发育于中-中深层次的韧性变形,糜棱岩的变形条件总体属于中温、中压环境下的中等应变条件,但东部温度高于西部,西部差异应力大于东部。相当于东部位于中地壳偏深环境,西部位于上地壳下部-中地壳上部环境,说明洛栾断裂带在后期的抬升过程中东部高于西部。这期糜棱岩的变形是对洛栾断裂带第二期构造活动的响应,真实地反映了洛栾断裂带这期构造活动的构造物理作用过程和形成环境,对解读洛栾断裂带的形成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关 键 词:秦岭造山带  洛栾断裂带  糜棱岩  变形机制  形成环境
收稿时间:2013/9/12 0:00:00
修稿时间:2016/6/20 0:00:00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and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Luoluan Fault Belt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REN Shenglian,LI Jiahao,LI Longming,YANG Qingliang,LIU Jianmim,GE Can,SONG Chuanzhong,LIN Shouf,YANG Fan,WANG Jingy,HAN Xu and LI Zhengqiang.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and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Luoluan Fault Belt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J].Acta Geologica Sinica,2017,91(1):1-14.
Authors:REN Shenglian  LI Jiahao  LI Longming  YANG Qingliang  LIU Jianmim  GE Can  SONG Chuanzhong  LIN Shouf  YANG Fan  WANG Jingy  HAN Xu and LI Zhengqiang
Abstract:
Keywords:Qinling Mountains orogenic belt  Luoluan fault belt  mylonite  deformation mechanism  formation environment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