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杂色鲍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作者姓名:Chen Mu  Lu Haokui  Zhuang Qiqian  Gao Shangwu  Chen Shijie  Chen Bingneng  Xie Kaien  and Wu Xiuyu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鲍鱼组;福建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养殖组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调查研究报告第370号
摘    要:鲍是一类经济价值很高的海产软软体动物,也是我国海产药用生物的重要种类之一。鲍的足部相当发达,占体重40%左右;堪称海味之冠。鲍売又名石决明,是我国医药史上应用很早的药品,具有平肝明目的显著功效。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在我国广东、福建、台湾都有分布,但数量不大;福建沿海主要分布于东山和平潭两地,漳浦、龙海、晋江近海也有,数量亦很少。杂色鲍对栖息环境有一定的选择能力,一般栖息于低潮区至水深20米左右,潮流畅通、水色清晰、海藻繁茂的岩礁地带;有淡水注入、透明度低的河口或泥沙质底则不适于鲍的生长,因而鲍的分布比较集中于某些特殊海区。 由于鲍的经济价值高,产鲍国家十分重视研究鲍的增殖。在这方面,日本的有关工作者做了较多的工作,他们已由自然采捕发展到蓄养、移殖以至近10年来的人工控制采苗和重要种的养殖。日本的村山(1935)研究了Haliotis gigantean的早期幼体发育过程,猪野(1953)研究了H. discus和H. sieboldii的增殖生物学,大场(1964)报告了H.diversicolor supertexta 的增殖基础,同年菊地对皱纹盘鮑H. discus hannai 的生活史及幼鲍的饲养也进行了研究。 我国过去对鲍的研究做的较少,1958年,沿海产鮑区渔民和有关研究机构曾经开展过鲍的人工育苗、移殖以及人工养殖试验,为进一步开展鲍的养殖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鲍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1970年6月,在福建省商业局、水产局和东山县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东山县开展了杂色鲍人工育苗和养殖试验,于1971年首次在国内培育出杂色鲍苗;1972-1973年进一步探索了杂色鲍的繁殖规律、生态习性,同时对辽宁产的皱纹盘鲍进行了南移和人工育苗的研究。本文即是这些研究工作中的一部分,其它部分今后将陆续发表。

关 键 词:杂色鲍  人工育苗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RTIFICIAL REARING OF THE LARVAE AND JUVENILE OF 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Chen Mu,Lu Haokui,Zhuang Qiqian,Gao Shangwu,Chen Shijie,Chen Bingneng,Xie Kaien,and Wu Xiuyu.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RTIFICIAL REARING OF THE LARVAE AND JUVENILE OF 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J].Studia Marina Sinica,1976(11):185-200.
Authors:Chen Mu  Lu Haokui  Zhuang Qiqian  Gao Shangwu  Chen Shijie  Chen Bingneng  Xie Kaien  and Wu Xiuyu
Institution:Institute of Oceanology, Academia Sinica; Fujian Institute of Fishery Science
Abstract:
Keywords: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集刊》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集刊》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