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扇贝科的研究 Ⅱ. 日月贝亚科
引用本文:王祯瑞.中国扇贝科的研究 Ⅱ. 日月贝亚科[J].海洋科学集刊,1984(22):245-254.
作者姓名:王祯瑞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调查研究报告第743号
摘    要:扇贝科(Pectinidae)是经济价值较大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大多数种类生长快、数量大,肉味美,是很好的食用贝类,以其闭壳肌制成的“干贝”更是名贵海味。另外,其中许多种类壳色鲜艳美丽,花纹雕刻精细,是珍贵的装饰品。 这一科的种类,一般中等大小,但也有100毫米以上的大个体以及10毫米以下的小个体。壳近圆形,略平或较凸,两壳不等或相等,有的壳两侧不等。壳背缘直,光滑或具锯齿。壳顶位于背缘中部,略凸出。两耳等或不等,呈三角形,有的种在右壳前耳下方具有足丝孔和栉齿。壳表光滑、具光泽,多数有放射线及各种样式的放射雕刻。一般两壳颜色不同,左壳色彩及花纹明显,右壳色浅或近白色。贝壳内面铰合部韧带分为两部分,沿背缘者呈细线形,壳顶下方者呈三角形。有些种具有明显的耳关节(auricular crura)和主关节(cardinal crura),有的又具有内肋。前闭壳肌退化,只有一个大而圆的后闭壳肌。外套薄,外套缘厚,多数种具有发达的触手及外套眼。足细小,呈棒状,具有足丝沟。一般足丝韧,较发达。 扇贝科的种类最早出现于中生代的三叠纪,化石种类多出现在第三纪的渐新世和始新世。这一科至今在世界上已发现约350种。它在寒、温、热带都有分布,但以热带和亚热带的种类为最丰富。从潮间带直到潮下带5000多米深的海底都有分布,但多数种栖息在潮下带百米以内的浅海。它们以足丝固着在水质清晰处的岩石或砂粒上生活,有的以壳营附着生活。它们还能在海水中自由游泳,利用肥大闭壳肌的伸缩,急遽地开闭双壳,开壳时海水进入外套腔中,闭壳时海水便很快从外套腔喷射出来,利用这喷射力推动动物前进。有些种类,像Pecten属的一些种,能作各种方式的游泳,主要是曲线式前进,“潜逃”时,还能从壳后缘喷出海水,推动动物向壳顶方向后退。有些种,尤其是较小的个体,游泳速度很快,游动时还伴有清脆的响声。 扇贝的繁殖季节随种而不同,多数种是在春、秋季节。雌、雄异体或同体,性成熟时雌性生殖腺呈橘红色,雄性呈乳白色。精与卵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受精后20天左右(因种而异),幼虫便停止游泳而开始附着生活。生长速度随种而异,一般与温度成正比,春、夏季生长较快,冬季较慢或停止。有的种2年左右壳长可达70-80毫米。它们的食料是以单胞藻及有机碎屑为主。肉食性的腹足类、钻孔多毛类及海星等是它们的主要敌害。豆蟹寄生在一些个体的外套腔中,对扇贝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对扇贝的开发利用也有悠久的历史,解放以来对扇贝的种类、分布,对经济价值较高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等的繁殖、生长以及幼虫培育和人工养殖试验也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最近,沿海各地都纷纷开展扇贝人工养殖试验。但迄今为止,对我国沿海的种类还缺乏较全面系统的报道。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扇贝资源,搞清我国沿海扇贝科的种类、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及其利用情况就十分必要。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解放以来,在我国沿海搜集的材料进行了整理研究,将按亚科陆续发表。

关 键 词:扇贝科  日月贝亚科
收稿时间:1980/1/24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集刊》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集刊》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