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青岛潮间带底内蟹类生态及洞穴观察
引用本文:范振刚.青岛潮间带底内蟹类生态及洞穴观察[J].海洋科学集刊,1976(11):397-406.
作者姓名:范振刚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调查研究报告第378号
摘    要:栖息于潮间带的海生动物中,营底内生活的种类占很大的比例。这类动物以独特的生活方式适应或克服潮间带的各种不利条件而得到生存和繁衍。从报道来看现代海洋底内动物泂穴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如某些潮间带底内动物的鉴定,仅以外部形态作依据显然不够,还需以其他生态资料,如粪便、洞穴、卵块等作参考。有些潮间带动物的地理分布范围与其营底内生活有关,它们可以借助洞穴的保护而渡过寒暖不适的气候。更重要的是这方面研究能对古生态学和地史学问題的探讨提供科学依据。有很多种潮间带底内动物洞穴、排出物和爬行痕迹等被作为“生活遗迹”而保存在化石中,因此这类化石的沉积岩层实际上已成为该类动物生存发展年代的记载。但是,在岩层古生态学分析研究中,比较困难的是如何区别古代生物居住、死亡或埋藏的地点,这个同题涉及到对沉积物形成的地点和过程的确定,进一步就可用这些资料来研究古代海岸变迁和海面的升降。就潮间带底内动物的居住和死亡地点(埋藏与死亡地点也可以不同)来说,有的可能一致(如某些不太活动的种类),有的则不一致(如贝类),作为古生态学依据,各具其长短,贝类无洞穴化石,其贝壳可成为化石,但埋藏与生活地点往往不一致;蟹类的优点是洞穴能成化石,其上并留有爬行痕迹;洞穴化石的埋藏与动物原来生活地点一致(亦有个別情况不一致)。早在地史年代就已有不少虾蟹类遗体及生活迹迹化石被发现:因此,现代潮间带蟹类洞穴的研究不仅对认识或鉴定古代甲売类动物有价值,而且对进一步鉴定种类、寻找演化线索和促进古生态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潮间带在我国北方沿岸潮间带中颇具代表性。潮汐是规则的半日潮。 著者曾于1954-1964年,选以下四个点进行了调查:1,沧口潮间带,位于胶州湾内东北区中部,座东向西,坡度小的泥质和泥沙质滩涂;2.沙子口潮间带,位于青岛以东,为沙质滩涂;3.湛山湾潮间带:位青岛以东近郊,为沙质滩涂;4.大黑澜潮间带,位于胶州湾口,为岩石岸滩。每月进行二次大潮采集,每一采样点取两个定量(50×50厘米)样品和若于定性补充样品。从1963年5月至1964年9月,结合甲壳类生态进行了专题调查,本文就是根据上述调查,在软底质滩涂所获11种蟹类材料总结的,对所见各种蟹类的洞穴均经现场观察、测量并作了详细记录和拍照。对同一种蟹类洞穴的形态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内所出现的变化也给予了特别的注意。 本文定稿过程中征得了山东海洋学院李嘉泳及本所曾呈奎,刘瑞玉、郑执中、吴宝铃、齐钟彦、马绣同等同志的修改意见,文中插图、照片由王兴虞、宋华中同志给予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关 键 词:潮间带  蟹类  洞穴观察

ECOLOGY AND BURROW OBSERVATIONS ON THE CRABS OF THE INFAUNA OF THE INTERTIDAL ZONE, QINGDAO
Fan Zhengang.ECOLOGY AND BURROW OBSERVATIONS ON THE CRABS OF THE INFAUNA OF THE INTERTIDAL ZONE, QINGDAO[J].Studia Marina Sinica,1976(11):397-406.
Authors:Fan Zhengang
Institution:Institute of Oceanology, Academia Sinica
Abstract:The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field observation on the ecology and burrow of eleven species of crabs (Crustacea: Brachyura) found on the Cangkou mud beach and Shazikou sand beaches, carried out in the period from May, 1963 to November 1964. The morphology of their burrows as well as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 of their burrows such as temperature, salinity, etc., are deseribed.
Keywords: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集刊》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集刊》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