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徽段)斑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特征
摘    要: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徽段)以长江断裂带为界,存在江北和江南两条大致对称分布的斑岩带,是省内斑岩型铜金矿床的主要产区。从研究区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构造环境、矿床地质特征、成岩成矿作用等方面入手,对两条斑岩带内的斑岩型铜金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矿床位于下扬子被动陆缘(坳陷区)与宿松—肥东陆缘(隆起区)和江南隆起(隆起区)交汇部位,分布于NE向—NNE向区域性断裂构造旁侧,形成于燕山期陆内挤压到伸展的转换构造环境。成矿斑岩体属中酸性—中基性的(高钾)钙碱性系列,以复式斑岩体为主;岩性包括辉石闪长(玢)岩、石英闪长斑(玢)岩、英安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等,属石英闪长玢(斑)岩-花岗闪长斑岩-辉石闪长岩组合。矿体分布在斑岩体内部及其与碎屑岩或碳酸盐岩接触带部位,主要产于钾-硅质蚀变带和石英-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带内。成岩成矿作用与早白垩世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有关,成岩成矿物源相同,主要为幔源岩浆,有壳源物质混染。研究认为,江北斑岩带中的沙溪—新屯仓一带和江南斑岩带中的贵池—青阳—南陵一带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