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既有框架结构隔震改造后体系稳定性与动力响应分析
引用本文:吴巧智,包超,马肖彤,曹纪兴,谭伏波,高宁泉.既有框架结构隔震改造后体系稳定性与动力响应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23(1):103-111.
作者姓名:吴巧智  包超  马肖彤  曹纪兴  谭伏波  高宁泉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北方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同济大学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 上海 200092;宁夏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宁夏 银川 750021;宁夏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宁夏 银川 750021
基金项目:宁夏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BEG03022);宁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TJGC2019001,TJGC2019007);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XAB2021YW14);宁夏建设科技计划项目(JSKJ2021-16)
摘    要:针对隔震改造后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与地下室下支柱组成的串联隔震体系的地震稳定性问题,采用理论推导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系统研究。将叠层橡胶支座简化为一种具有水平刚度和抗弯刚度的特殊铰支座,RC柱简化为弯曲型竖杆,建立橡胶支座和RC柱串联隔震体系的理论模型,推导地下室下支柱的临界承载力方程;通过实际案例求解出该串联隔震体系的临界承载力具体表达式,并对典型参数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下支柱截面尺寸不同的6种柱顶隔震模型,对下支柱柱顶、隔震支座、下支柱与隔震支座串联后整体位移响应以及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推导的临界承载力表达式变化规律与柱顶隔震设计模型数值模拟相一致;下支柱截面增大对上部结构和隔震支座的动力响应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可以明显减小下支柱的位移;在既有建筑隔震改造实际工程中,增加下支柱的截面尺寸是保证下部结构的抗震能力高于上部结构既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实际工程中截面增量普遍较大且偏于保守,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关 键 词:下支柱  串联隔震体系  临界承载力  位移响应  层间位移角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地震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地震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