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世纪暖期温度变化的模拟
引用本文:刘健,高建慧,王苏民.中世纪暖期温度变化的模拟[J].湖泊科学,2006,18(2):97-105.
作者姓名:刘健  高建慧  王苏民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湖泊沉积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
基金项目:科技部科研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国科学院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摘    要:本文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ECHO-G进行的1000个模式年的长时间积分气候模拟试验结果,分析全球和中国地区中世纪暖期的存在性与时间演变、全球性与区域差异、以及变温强度和影响因子等问题.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是一个全球性现象,但各地在中世纪暖期温度变幅和位相变化存在差异.中世纪暖期不是一个持续稳定的暖期,而是存在峰谷起伏变化,其中冷谷的持续时间为40-80年.全球平均的中世纪暖期出现在1000—1280年间.其间南半球的温度变幅最大,北半球次之,全球平均最小.中世纪暖期的鼎盛期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增温明显,只有大西洋西北地区有一 0.5-1,0℃的降温区,以及南太平洋有-0.5-2.0℃的降温区.北半球最大增温出现在格陵兰地区及西北太平洋地区, 南半球出现在70°-80°S,5°-60°W的海域,最大增温达2.5-3.0℃.整个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都是增温区,增温幅度为 0.5-1.5℃.热带和亚热带也是增温区,但增温幅度仅为0.5℃左右.也就是说,中世纪暖期时,增温幅度在低纬地区最小,中纬度地区次之,高纬度地区最大.中国的中世纪暖期出现在公元1000—1260年间,其间中国西部的年平均温度距平变幅最大,东部最小,全国平均介于二者之间.中世纪暖期鼎盛期整个中国区域温度距平都是正值,中国东部的增温呈西 -东向和西北-东南向的带状分布,且由南向北增温幅度加大,由0.4℃逐步增加到0.8℃.中国西部的增温呈高压状分布,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增温幅度加大,最大增温达2.0℃-2.2℃.由于模拟试验是在改变太阳辐射、火山活动、CO2 与CH4浓度等因子的情况下进行的,说明太阳辐射、火山活动、CO2与CH4浓度都是形成中世纪暖期的主控因子.至于各因子各自对中世纪暖期形成的贡献,还有待进行单因子和多因子强迫试验进一步探讨.

关 键 词:中世纪暖期  气候变化  模式  模拟
收稿时间:2005-04-17
修稿时间:2005-04-172005-09-16

Modeling Study on the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LIU Jian,GAO Jianhui and WANG Sumin.Modeling Study on the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J].Journal of Lake Science,2006,18(2):97-105.
Authors:LIU Jian  GAO Jianhui and WANG Sumin
Institution:Key Laboratory of Lake Sedimentation and Environment, CAS, Nanjing 210008, P. R. China,Key Laboratory of Lake Sedimentation and Environment, CAS, Nanjing 210008, P. R. China and Key Laboratory of Lake Sedimentation and Environment, CAS, Nanjing 210008, P. R. China
Abstract:
Keywords:Medieval Warm Period  climate change  model  simulation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