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改性当地土壤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综合效果研究:Ⅰ.水质改善的应急与长期效果与机制
引用本文:潘纲,代立春,李梁,尚媛媛,李宏,毕磊,何林宸,王丽静,王丹,李巧霞,黎丽雯,古小治,钟继承,余育和,颜庆云.改性当地土壤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综合效果研究:Ⅰ.水质改善的应急与长期效果与机制[J].湖泊科学,2012,24(6):801-810.
作者姓名:潘纲  代立春  李梁  尚媛媛  李宏  毕磊  何林宸  王丽静  王丹  李巧霞  黎丽雯  古小治  钟继承  余育和  颜庆云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8CB418105,2010CB933600)资助
摘    要: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太湖梅梁湾围隔内研究了改性当地土壤絮凝除藻及其对水质改善的应急和长期效果,并结合室内实验研究了该技术防控底泥再悬浮和减少底泥二次污染的长效机制.现场围隔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当地土壤除藻30 min后,TN、NO3--N、NH4+-N、TP、PO34--P和Chl.a的去除率分别为66%、57%、60%、93%、92%和98%;长期监测结果表明,与对照区域相比,围隔内的TN、NH4+-N、NO3--N、TP和PO34--P在处理后11个月内的平均值分别降低了39.83%、52.30%、48.53%、18.75%和60.00%.室内再悬浮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土壤和沙子抗再悬浮能力较未改性土壤分别提高了3和5倍.室内柱培养结果表明改性土壤絮凝除藻和沙土覆盖相结合可有效提高表层沉积物-水界面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溶解氧,使沉积物向水体的TP和TN通量从源逆转成汇,PO34--P和NH4+-N通量大幅度降低.改性土壤技术在利用絮凝除藻快速改善水质后,可通过改性沙/土分层底泥调控分别达到对藻絮体再悬浮的物理控制和营养盐再释放的化学控制,通过将亚表层底泥中的藻细胞分解并被沉水植物根系吸收,可实现对底泥中水华蓝藻复苏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长效生态控制.

关 键 词:改性当地土壤  水生态修复  富营养化控制  内源污染控制  水华控制  太湖  梅梁湾
收稿时间:2012/4/23 0:00:00
修稿时间:2012/5/23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