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长江中下游(武汉-河口段)底床沙波型态及其动力机制
引用本文:王哲,陈中原,施雅风,李茂田,张强,韦桃源.长江中下游(武汉-河口段)底床沙波型态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科学D辑,2007,37(9):1223-1234.
作者姓名:王哲  陈中原  施雅风  李茂田  张强  韦桃源
作者单位:1.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2.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与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
4. School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Leeds,Leeds,LS 9JT,UK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APN/START国际合作基金
摘    要:用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仪, 多普勒流速仪(ADP), 对长江中下游(武汉到河口段)河床进行了走航式的勘测工作, 获得了底床沙波形态的空间分布数据. 根据波高参数可将底床沙波分成4类(Ⅰ, Ⅱ, Ⅲ和Ⅳ), 并剖析了与水面坡降-过水面积的关系. 据沙波分布特征, 并结合100个断面沉积物采集数据, 以及水文实测和模拟参数, 可将河床分为5段(A, B, C, D和E段). A河段属中游蛇曲河型向下游分汊河型过渡, 受到下游B段—黄石基岩河床的影响, 堆积搬运明显, 大型沙波发育, 不对称性强; 基岩控制的B河段上方, 沙波由小变大, 但随着向下游能量释放, 迅速变小, 床底呈明显的冲刷搬运的特点. C河段是本区典型的分汊河型, 曲率高, 心滩发育. 随着上游能量的释放, 床底堆积搬运显著, 大型复合沙波发育, 波长可达150~260 m以上, 波高5~7 m, 上覆小型沙波, 反映季节性搬运的特点. D河段的沙波总体规模小于A~C, 对称性指数变小, 床底呈较弱堆积搬运特点, 并逐渐演变至河口区E段的、以小型沙波为主的河床; 受双向流的影响沙波对称性强. 研究还揭示了本区大型沙波多出现在水面坡降为0.2×10-5~2.0×10-5和过水面积为10×103~35×103 m2的河床区间, 底床沉积物多为中沙. 沿程模拟流速(流量为60000 m3·s-1下)表明形成A, B河段大沙波的流速需要2~3 m·s-1以上, 而下游C, D河段则只需要1.2~2.0 m·s-1. 研究成果为流域管理和环境工程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 键 词:长江  水下微地貌  沙波  旁侧声纳  浅地层剖面仪  ADP
收稿时间:2007-01-05
修稿时间:2007年1月5日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