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晚商中国(1250~1046BC)农业制度的优越性研究:来自考古稳定同位素的新证据
引用本文:王宁,王宇,陶思远,吴倩.晚商中国(1250~1046BC)农业制度的优越性研究:来自考古稳定同位素的新证据[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1(1).
作者姓名:王宁  王宇  陶思远  吴倩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6YJCZH100,19YJAZH1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41603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8CKG023)资助。
摘    要:研究表明,作为早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中原地区的两次农业模式转变,极大地提升了该地区的农业产量和抗灾能力,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崛起.第一次是在早期复杂社会形成时期(2500~1600BC)率先由单品种农作物制度向多品种农作物制度过渡,第二次是在商代(1600~1046BC)之后逐步地由依赖粟黍向以种植小麦为主的旱作农业模式转变.为此,文章选择商王朝建都和统治核心区域的郑州地区首次发现密集而排列有序的一处商代晚期墓葬群(郑州黄河路109号院墓地)出土的30例人骨和7例殉狗为研究对象,展开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商代晚期郑州地区的绝大多数先民仍以C4类(粟黍)食物为主,不同时期、性别、年龄和经济地位先民的食物结构差异并不明显,但是C3类(水稻和小麦)食物增多.此外,文章通过梳理多个遗址的考古稳定同位素和植物浮选结果发现,多品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在商代主要存在于都城级别的高规格等级遗址中,推测与其推广难度有关,体现了商代晚期中原地区农业制度的先进性和复杂性,为早期中国(1250~1046BC)农业制度的优越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关 键 词:黄河路109号院  商代晚期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多品种农作物制度  优越性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