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晚白垩世三冬期大气CO2及全球陆表均温变化:植物化石证据
引用本文:万传彪,王德海,朱占平,全成.晚白垩世三冬期大气CO2及全球陆表均温变化:植物化石证据[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7):1000-1008.
作者姓名:万传彪  王德海  朱占平  全成
作者单位:[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163712 [2]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 [3]吉林大学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2006CB7014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1002004)、中国博士后基金(编号:20090451258)和现代地层古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号:103107)资助 感谢兰州大学孙柏年教授、解三平博士以及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摘    要:根据海相和陆相记录定量重建白垩纪大气CO2含量对于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温室气候条件"尤为重要,但目前多个阶段的古植物数据还非常有限.基于气孔指数技术,本文根据黑龙江嘉荫永安村组3个层位的铁线蕨型银杏化石表皮,重建了晚白垩世三冬期大气CO2含量.回归法分析的结果显示,三冬期CO2含量存在明显的下降过程,即从早期约661ppm(1ppm=1μLL.1)降低到晚期约565ppm.上述结果与GEOCARBⅡ基本吻合,表明三冬期CO2含量远高于现代.相对高的CO2水平为这一时期气候的温暖性提供了新的证据.此外,植物数据显示,白垩纪CO2含量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幅度的波动,并以赛诺曼晚期、土伦期、三冬早期、坎潘晚期和/或马斯特里赫特晚期最为明显.对古植物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晚白垩世全球陆表均温亦存在多次波动.全球陆表均温的增量(ΔT)在赛诺曼早期约为3℃,土伦中期增至4.7℃,而随后又在柯尼亚克中期迅速降低至2.2℃.自三冬期以后,全球陆表均温逐渐降低,并伴有一些小幅波动.

关 键 词:三冬期  CO2  晚白垩世  全球陆表均温  气孔指数  永安村组  嘉荫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