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大陆上地幔各向异性和壳幔变形模式
引用本文:王椿镛,常利军,丁志峰,刘琼林,廖武林,Lucy M FLESCH.中国大陆上地幔各向异性和壳幔变形模式[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1):98-110.
作者姓名:王椿镛  常利军  丁志峰  刘琼林  廖武林  Lucy M FLESCH
作者单位:[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2]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 IN 47907, US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0914005,91014006,41174070)和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编号:2006FYl10100)资助
摘    要:近10年来,中国布设的宽频带地震台站大幅度增加.宽频带地震记录中含有大量的剪切波分裂信息,它在揭示中国大陆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特征起重要作用.本文对这些台站的远震SKS和(或)SKKS记录,采用最小切向能量的分析方法,确定各台站剪切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延迟时间.此外,还收集了前人在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研究的部分结果,形成拥有1020个剪切波分裂参数对的数据集.这些分裂参数展示了复杂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统计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存在较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平均的剪切波时间延迟为0.95 s,其中西部地区为1.01 s,东部地区为0.92 s.西部地区的各向异性强度略大于东部地区.在大尺度意义下,青藏高原及天山地区,其SKS波分裂和地表变形数据共同支持岩石圈变形模式,即地壳与岩石圈地幔是连贯变形的;东部地区的平均快波偏振方向近似平行于绝对板块运动方向,上地幔各向异性归因于软流圈流动.中部的鄂尔多斯至四川盆地一带为东、西部两种变形模式的过渡带,各向异性结构较为复杂,表现为"化石"各向异性和(或)双层各向异性.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是中国大陆西部上地幔各向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东部地区则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有关.

关 键 词:剪切波分裂  上地幔各向异性  岩石圈变形  软流圈流动  绝对板块运动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