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内蒙古呼包鄂区域冬季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成因解析
引用本文:杨颖川,叶倩,魏颖,陈学舜,陈焕盛,王威,吴林,王自发.内蒙古呼包鄂区域冬季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成因解析[J].大气科学,2022,46(6):1332-1348.
作者姓名:杨颖川  叶倩  魏颖  陈学舜  陈焕盛  王威  吴林  王自发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呼包鄂区域大气环境预测预警与污染防治重大关键技术研究”2020ZD001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计算专项2016YFB02008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07199
摘    要:利用气象模式WRF和中科院大气所自主发展的大气气溶胶与大气化学模式IAP-AACM对2016年冬季内蒙古中部呼包鄂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典型污染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呼包鄂地区的空气质量变化主要受大范围天气形势影响。污染累积阶段,500 hPa高度上该区域受阻塞高压或弱高压脊前平直的偏西气流控制,地面为弱高压或均压场,风速较小,边界层高度低,污染物不易扩散,且气温和相对湿度较高,利于二次颗粒物生成;污染消散阶段,天气形势发生明显变化,550 hPa高度以下有强冷平流,地面易形成大风天气,利于污染物消散,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下游地区的污染物也得到清除。呼包鄂区域PM2.5主要来源于本地排放,鄂尔多斯本地排放贡献大于60%,呼和浩特本地排放贡献大于80%,包头本地排放贡献达到90%,该区域空气质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区域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的变化。交叉相关分析发现,呼包鄂区域的PM2.5浓度与其下游的山西、河北、河南地区的PM2.5浓度具有高度的时间相关性,相位差在6~24小时。呼包鄂区域PM2.5污染的改善有赖于本地污染源的管控,该区域冬季空气质量变化可作为下游地区空气质量变化的前兆因子,有助于下游地区空气质量的预报预警。

关 键 词: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    IAP-AACM模式    污染成因    本地贡献    交叉相关分析
收稿时间:2021-03-26
点击此处可从《大气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大气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