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连续两次飑线大风成因对比分析
引用本文:竹利,卢德全,廖文超,郑淋淋.连续两次飑线大风成因对比分析[J].甘肃气象,2021,39(5):796-806.
作者姓名:竹利  卢德全  廖文超  郑淋淋
作者单位: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72;川东北强天气研究南充市重点实验室,四川 南充 637000;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
基金项目: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青年专项(SCQXKJQN2020003);南充市科技计划项目(21YFZJ0028)共同资助。
摘    要:采用多源气象观测资料,对2018年5月16日江苏省北部的连续两次飑线过程进行综合观测对比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飑线过程在相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不同环境场中产生,大别山背风坡的背风波扰动是这两次飑线的共同触发机制。(2)两次过程的雷达回波图上均有后部入流急流和中层径向辐合特征,第一次过程的后部入流急流强度更强、高度更高,中层径向辐合的强度更强、厚度更厚,环境风垂直切变的差异是两次飑线组织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3)在CAPE值相近条件下,第一次过程的整层水汽更丰富、垂直风切变更强、垂直切变伸展高度更高,导致第一次飑线对流系统发展强度更强。(4)两次飑线大风形成的主要物理机制不同,第一次飑线的后部入流急流引导中高层(5~8 km)干暖空气下沉并入侵风暴体,促使其降水粒子强烈蒸发并形成冷池,同时引导高层动量下传产生强烈的出流气流,最终导致地面大风的形成;而第二次飑线后部入流急流引导中低层(3~5 km)干冷空气入侵对流系统,形成冷池和地面大风。(5)第一次过程环境场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形成的飑线组织结构特征,更有利于降水粒子强烈蒸发形成更强的冷池和下沉气流,致使第一次飑线地面大风较第二次飑线更强。

关 键 词:飑线大风  背风波扰动  后部入流急流  冷池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