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宜昌一次连续性严重污染过程成因分析
摘    要:2015年1月15—16日,宜昌及周边地区经历了连续性严重污染天气过程。文中利用污染物浓度数据和严重污染时段内气象资料及后向轨迹模型,分别分析了严重污染天气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源地。分析表明,细颗粒物浓度(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峰值一般出现在午夜,次峰值出现在中午12时前后,两个谷值分别出现在日出前和下午16—17时。通过与历史气候数据比较发现,2015年1月14—15日污染物浓度快速上升的时段内,宜昌站的气象条件表现为明显的相对湿度正距平(10%)以及较大的最大风速负距平(-1m·s~(-1));宜昌城区位于地形辐合线影响区域,有利于细颗粒物的聚集。宜昌站的探空数据表明,在1月14—15日期间,垂直方向上,1 km以下的大气中存在明显的逆温层,并且相对湿度保持较高的值(80%~90%)。风廓线雷达监测结果表明,1月14—15日,边界层顶较低,边界层以内为小风或静风流场,且以下沉气流为主。以上气象条件有利于气溶胶的吸湿增长和浓度的聚集。对1月1—20日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在宜昌地区,与4—5日相比,在15—16日持续性严重污染过程中,偏南轨迹造成的污染物在本地滞留性、往返性运动更明显,而且在到达本地之前6 h,均从城区以东进入,配合向东开口的喇叭口地形,更易造成持续性严重污染。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