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一次雹暴的闪电特征和电荷结构演变研究
引用本文:郑栋,张义军,孟 青,吕伟涛,易笑园.一次雹暴的闪电特征和电荷结构演变研究[J].气象学报,2010,68(2):248-263.
作者姓名:郑栋  张义军  孟 青  吕伟涛  易笑园
作者单位: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实验室,北京,100081
4. 天津市气象局,天津,30007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摘    要:综合利用SAFIR3000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的全闪定位资料与雷达结合对2005年5月31日发生于北京的一次冰雹过程的闪电活动和电荷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雷暴的闪电活动有两次活跃期,第一个活跃期产生了降雹,降雹结束后,闪电活动突然减少,之后的活跃期产生了更多的闪电,其中一部分处于云砧区.闪电活动峰值超前降雹5 min左右,闪电活动中的地闪仅占6.16%,但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达20%,且降雹前的正地闪比例较降雹后要高·降雹发生后,正地闪很少发生.降雹阶段,参与放电的主要电荷区表现为反极性结构,-40℃左右区域为参与放电的主负电荷区,-15℃左右区域为参与放电的主正电荷区,在正电荷区之下,短暂存在一个较弱的负电荷区.降雹结束后,电荷结构经历了持续的快速调整过程,在第2次闪电活跃期,参与放电的主要区域表现为正常的三极性结构,即上正-中负-下正,受西风气流的影响,此三极性结构出现倾斜.动力和微物理过程的分析表明,闪电活动和电荷结构的特征与雷暴云内的动力、微物理过程紧密相关.文中对反极性电荷结构形成的可能机理进行了讨论,并且认为,具有强烈上升气流的灾害性天气可能更易形成反三极性的电荷结构,并在下部两个电衙区的作用下产生较多的正地闪.

关 键 词:闪电活动  电荷结构  非感应起电机制  双向先导传输
收稿时间:2007/11/19 0:00:00
修稿时间:5/8/2008 12:00:00 AM

Total light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lectric structures evolution in a hailstorm
Zheng Dong,Zhang Yijun,Meng Qing,Lu Weitao and Yi Xiaoyuan.Total light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lectric structures evolution in a hailstorm[J].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2010,68(2):248-263.
Authors:Zheng Dong  Zhang Yijun  Meng Qing  Lu Weitao and Yi Xiaoyuan
Institution: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ongqing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401147
Abstract:
Keywords:Lightning activity  Electric structure  Non-inductive charging mechanism  Bidirectional leader transmission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