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Noah-MP陆面模式的青藏高原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分布及变化特征
引用本文:王树舟,马耀明,吴文玉.基于Noah-MP陆面模式的青藏高原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分布及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23(1):25-34.
作者姓名:王树舟  马耀明  吴文玉
作者单位: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2. 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4. 中国科学院大学;5. 兰州大学;6.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7. 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5156,91837208);
摘    要:利用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数据集作为大气强迫场,驱动修改了热力学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后的NoahMP陆面模式进行了2000-2018年青藏高原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用野外观测资料校验模拟结果后,分析了地表感热通量(SH)、潜热通量(LH)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合理模拟高原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高原的中、西部为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年际变率较大区域。模拟的高原中、西部地区感热通量强于东部地区,且绝大部分区域的感热通量是有增强趋势的。对于整个高原,感热通量从2002年前后呈较明显的增强趋势。总体上,四个季节的平均感热都有较明显的增强,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潜热通量在高原东部地区强于中、西部地区。潜热通量的年际变率相对于感热通量的变率要小。中部地区潜热呈减弱趋势,西部和东部都有弱的增强。对于整个高原,潜热通量在2000-2018年呈弱的增强趋势。其中,2000-2003年潜热通量是增强的,2003-2015年呈减弱趋势,主要因素为在夏季潜热通量的减弱。

关 键 词:青藏高原  感热通量(SH)  潜热通量(LH)  数值模拟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