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三):南海
引用本文:陈楠生,张梦佳.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三):南海[J].海洋与湖沼,2021,52(2):385-401.
作者姓名:陈楠生  张梦佳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青岛 266237;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青岛 266237;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42000000号;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基金,QNLM201704号;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计划;源头创新计划(人才发展专项-第五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研发补助,19-3-2-16-zhc号。
摘    要:中国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位于印太交汇区的北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其生态环境极其复杂,使得南海海域的赤潮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近20年来,南海赤潮现象呈攀升态势,对水产养殖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危害。为了系统了解南海海域浮游植物,尤其是赤潮物种的种类组成、相对丰度及年际变化,本文对近30年间(1987—2018)南海海域涉及浮游植物调研的44个航次数据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分析,共记录到500种浮游植物、65个鉴定到属的未定种和1个未定类的三深碎裂藻。其中,硅藻(289种和37个未定种)和甲藻(186种和21个未定种)占绝大多数,包括赤潮物种149种。其中大部分浮游植物尚未得到系统的分子鉴定。比较发现不同航次报道的物种数目相差较大,种类相似度不高,硅藻和甲藻的相对优势地位无明显演替现象。南海海域最常见的赤潮物种以硅藻为主,包括菱形海线藻、中肋骨条藻、洛氏角毛藻、尖刺拟菱形藻、柔弱拟菱形藻、球形棕囊藻、夜光藻和锥状斯氏藻。本文将为比较研究不同海域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解读宏基因组学及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南海  生物多样性  航次调查  赤潮物种  浮游植物
收稿时间:2020/9/28 0:00:00
修稿时间:2020/10/21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与湖沼》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与湖沼》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