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1980-2000年中国耕作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引用本文:于严严,郭正堂,吴海斌.1980-2000年中国耕作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26(6):123-130.
作者姓名:于严严  郭正堂  吴海斌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5;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3.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21303,40231001),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139)
摘    要:通过分析我国1980年来耕作土壤有机质的实测数据,对比研究了9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两个时段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并对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实测点位(或区域)耕作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在此期间略有增加。其中,华北黄淮海潮土和褐土区、下辽河平原棕壤农业区和长江以南的水稻土区增幅分别达19%(0.24 kg/m2)、14%(0.29 kg/m2)和16%(0.29 kg/m2);相反,云南砖红壤区、东北和内蒙的黑土和黑钙土区有机碳损失,下降幅度分别达27%(1.01 kg/m2)和3%(0.11 kg/m2)。黄土高原的黑垆土和黄绵土区,山西北部的褐土区、新疆西北部的灌耕土区没有明显变化。两时段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气候带总体一致,但20年间有机碳含量变化与80年代初的初始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有机碳含量在低值区增加与近年来农田轮作、施肥和灌溉面积增加等农作措施的改善有关,而高值区的下降则与耕作时间短、强度大和初始含量高有关。根据现有耕作土壤与未耕作状态的碳损失状况估算,如果能在未来30~50年通过合理的农业措施使土壤有机碳损失量恢复50%,则华北、西北、华中南、西南和东北地区分别可能具有约51%、26%、7%、17%和30%的增长空间,指示我国耕作土壤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

关 键 词:有机碳库  空间变化  耕作土壤  中国
文章编号:0256-1492(2006)06-0123-08
修稿时间:2006年4月6日

CHANGES IN ORGANIC CARBON OF CULTIVATED SOILS IN CHINA FROM 1980 TO 2000
YU Yan-yan,GUO Zheng-tang,WU Hai-bin.CHANGES IN ORGANIC CARBON OF CULTIVATED SOILS IN CHINA FROM 1980 TO 2000[J].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2006,26(6):123-130.
Authors:YU Yan-yan  GUO Zheng-tang  WU Hai-bin
Abstract:
Keywords:soil carbon pool  cultivated land  spatial changes  China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