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无人机SfM摄影测量的潮间带牡蛎礁地貌调查
引用本文:庄佳铨,罗科,彭雲,樊一阳,林杭杰,王韫玮,于谦.基于无人机SfM摄影测量的潮间带牡蛎礁地貌调查[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3(6):45-54.
作者姓名:庄佳铨  罗科  彭雲  樊一阳  林杭杰  王韫玮  于谦
作者单位: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 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牡蛎礁多尺度沉积动力过程与地貌演化”(42076172);
摘    要:牡蛎礁是一种重要的海岸地貌系统,礁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深刻影响着周围的水动力和沉积动力过程,进而反作用于牡蛎礁自身演化。江苏海门蛎蚜山牡蛎礁为中国海岸重要且稀有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沉积物覆盖和人为捕捞导致牡蛎礁退化严重。本文利用无人机对蛎蚜山牡蛎礁进行地貌观测,基于运动恢复结构(SfM,Structure from Motion)摄影测量技术重建出航拍区域的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包括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对重建的模型进行目视解译和剖面分析。结果表明,位于航拍区域的牡蛎礁主要有三种形态:条带状、斑块状和环状。条带状牡蛎礁脊线整体上呈南北走向,可能由环状牡蛎礁退化或牡蛎的生物自组织过程形成。航拍区域的地貌面高差可达5 m以上,地势最高处高程为0.5 m(85高程,下同),最低处高程为-4.7 m。礁区内的礁体仍处于退化状态,其演化过程主要为:礁体表面出现坑洼→坑洼进一步扩张、延伸→形成溶槽→礁体分隔、分解,同时伴有沉积物对礁体的掩埋。本研究表明,无人机SfM技术可以高效获取牡蛎礁的地貌信息,为研究牡蛎礁演化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 键 词:运动恢复结构  牡蛎礁  地貌观测  空间分布  礁体演化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