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的南海大斑石鲈遗传多样性分析
引用本文:郜星晨,章 群,薛 丹,宫亚运,曹 艳,韩博平.基于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的南海大斑石鲈遗传多样性分析[J].海洋科学,2016,40(7):41-45.
作者姓名:郜星晨  章 群  薛 丹  宫亚运  曹 艳  韩博平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 生态系, 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暨南大学 生态系, 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暨南大学 生态系, 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暨南大学 生态系, 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暨南大学 生态系, 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暨南大学 生态系, 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3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1613105, 21611426)
摘    要:为了研究南海大斑石鲈(Pomadasys maculatus)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情况,作者测定了东兴、乌石、潭门、闸坡4个群体共计61尾大斑石鲈控制区的993 bp序列。检测出变异位点35个,单倍型47种,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988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76,总体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其中潭门群体核苷酸多样性相对较高(0.00879)。中性检验结果显示Fu’s Fs值均为显著负值–5.34(P=0.03),核苷酸不配对分布没有显著偏离群体扩张模型呈现出单峰(SSD值和Rg指数较小),表明大斑石鲈在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推测扩张时间约4.74万~1.18万年间。群体间(0.0065~0.0089)与群体内遗传距离(0.0066~0.0089)处于同一水平,总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57(P0.05),群体间基因流Nm=33.76。不同组群划分方式的分子方差分析均表明群体内遗传差异显著大于群体间,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南海海域大斑石鲈群体遗传多样性匮乏,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可划归一个管理保护单元,潭门群体建议优先给予保护。

关 键 词:大斑石鲈(Pomadasys  maculatus)    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收稿时间:2014/11/18 0:00:00
修稿时间:2015/3/27 0:00:00

Genetic diversity of Pomadasys maculatus in coastal waters of South China Sea via mtDNA control region partial sequences
GAO Xing-chen,ZHANG Qun,XUE Dan,GONG Ya-yun,CAO Yan and HAN Bo-ping.Genetic diversity of Pomadasys maculatus in coastal waters of South China Sea via mtDNA control region partial sequences[J].Marine Sciences,2016,40(7):41-45.
Authors:GAO Xing-chen  ZHANG Qun  XUE Dan  GONG Ya-yun  CAO Yan and HAN Bo-ping
Abstract:
Keywords:Pomadasys maculatus  control region  genetic diversity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