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川西冕宁-德昌喜马拉雅期稀土元素成矿带:矿床地质特征与区域成矿模型
引用本文:侯增谦,田世洪,谢玉玲,袁忠信,杨竹森,尹淑苹,费红彩,邹天人,李小渝,杨志明.川西冕宁-德昌喜马拉雅期稀土元素成矿带:矿床地质特征与区域成矿模型[J].矿床地质,2008,27(2):145-176.
作者姓名:侯增谦  田世洪  谢玉玲  袁忠信  杨竹森  尹淑苹  费红彩  邹天人  李小渝  杨志明
作者单位: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2. 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3.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4.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5.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6.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9地质队,四川,成都,6101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资金资助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专项资助项目
摘    要:川西冕宁-德昌喜马拉雅期稀土元素成矿带长约270 km,宽15 km,包括牦牛坪超大型、大陆槽大型、木落寨中型和里庄小型REE矿床以及一系列矿点和矿化点.该矿带在空间上位于攀西二叠纪古裂谷中,但岩体和矿体均形成于喜马拉雅期,年龄为40~10 Ma.REE成矿作用与喜马拉雅期碳酸岩-碱性杂岩体有关,受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带东部一系列新生代走滑断裂系统控制.碳酸岩-碱性杂岩体主要侵位于元古代结晶基底和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盖层内.矿区蚀变以霓长岩化为特征,在杂岩体和矿体中形成规模不等的霓长岩蚀变晕.REE成矿作用主要有3种样式,即大陆槽式、牦牛坪式和里庄式.大陆槽式以爆破角砾岩筒矿化为特征,牦牛坪式以典型的脉状矿化系统为标志,里庄式则以浸染状矿化为特色.主要矿石类型有伟晶岩型、碳酸岩型、角砾状和网脉状,矿物组合主要为重晶石 萤石 霓辉石 方解石 氟碳铈矿.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碳酸岩-正长岩不混溶岩浆系统,但在流体演化的晚期阶段有外部流体的加入.根据综合分析研究,笔者提出了一个可能的REE成矿作用模式.该模式强调,成矿热液流体系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从不混溶碳酸岩-正长岩岩浆系统分离出高温、含硫酸盐富RISE的NaCl-KCl卤水,到流体沸腾导致REE-氟碳酸盐和硫酸盐有效沉淀,最后与雨水混合导致少量硫化物沉积.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三层楼"式的REE成矿系统:在深部层位,形成细脉-浸染状矿体(如里庄式矿床);在中部层位,形成脉状矿体(如牦牛坪式矿床);在上部层位,形成角砾岩筒矿体(如大陆槽式矿床).成矿系统发生于喜马拉雅期大陆碰撞带从压扭向张扭转变过渡的构造背景下,新生代大规模走滑断裂及其派生的拉分构造和张性裂隙带促进了含REE岩浆-热液系统的形成.

关 键 词:地质学  碰撞造山  碳酸岩-碱性杂岩  REE矿床  成矿模型  川西  川西  冕宁  德昌  喜马拉雅期  稀土元素  成矿带  矿床地质特征  区域  成矿模型  zone  collision  complex  associated  belt  Himalayan  metallogenic  model  热液  岩浆  裂隙带  张性
文章编号:0258-7106(2008)02-0145-32
修稿时间:2007年12月18

Mianning-Dechang Himalayan REE belt associated with carbonatite-alkalic complex in eastern Indo-Asian collision zone,southwest China: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E deposits and a possible metallogenic model
HOU ZengQian,TIAN ShiHong,XIE YuLing,YUAN ZhongXin,YANG ZhuSen,YIN ShuPing,FEI HongCai,ZOU TianRen,LI XiaoYu,YANG ZhiMing.Mianning-Dechang Himalayan REE belt associated with carbonatite-alkalic complex in eastern Indo-Asian collision zone,southwest China: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E deposits and a possible metallogenic model[J].Mineral Deposits,2008,27(2):145-176.
Authors:HOU ZengQian  TIAN ShiHong  XIE YuLing  YUAN ZhongXin  YANG ZhuSen  YIN ShuPing  FEI HongCai  ZOU TianRen  LI XiaoYu  YANG ZhiMing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矿床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矿床地质》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