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基本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高氧化岩浆-流体演化
引用本文:李金祥,秦克章,李光明.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基本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高氧化岩浆-流体演化[J].岩石学报,2006,22(3):678-688.
作者姓名:李金祥  秦克章  李光明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基金项目:科技部科研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摘    要:第三纪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发育于板块汇聚边缘与俯冲作用相关的火山-岩浆弧以及陆缘弧中,而大多数较古老的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则主要发育于向大陆边缘增生的岛弧环境中.含矿斑岩的岩性变化范围从低钾钙碱性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到高钾钙碱性石英二长岩到碱性的二长岩及正长岩,通常侵位于地壳浅部l~2km处,与同期的火山岩密切共生,并常见热液爆破角砾岩.其围岩蚀变从早到晚依次可分为Ca-Na硅酸盐蚀变、K硅酸盐蚀变、中级泥质蚀变、绢云母化、高级泥质蚀变,而浅部的高级泥质蚀变可以与早期K硅酸盐蚀变同期形成.Cu、Au矿化主要发育在K硅酸盐蚀变带中,矿化与A型脉密切相关,贫钼而富铂族元素.控制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形成的几个关键过程包括:(1)源区有大量的Cu、Au等成矿元素;(2)能使Cu、Au等成矿物质有效进入岩浆熔体的机制;(3)合成矿元素的岩浆熔体在从地幔上升到地壳高侵位而形成斑岩体的过程中没有Cu、Au等成矿物质损失;(4)在岩浆上升演化过程中,岩浆挥发份能有效的逸出,并且逸出的时间越早,对成矿越有利;(5)Cu、Au等成矿元素能有效进入岩浆挥发份;(6)在成矿斑岩体上部发育有利的相对封闭机制,阻止岩浆挥发份的逃逸;(7)含Cu、Au成矿流体的有效沉淀机制;(8)具有一个地壳上部的岩浆房,能够不断提供成矿物质和驱动热液循环的热能.要形成大型矿床一般需要多期岩浆脉动侵位与多期矿化热液蚀变事件的叠加.现多倾向认为交代的地幔楔可能是其主要物质来源.而有利于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形成的岩浆有钾质钙碱性岩浆、埃达克质岩浆、碱性弧岩浆.俯冲板片脱水形成的流体或者熔融产生熔体提供了上覆地幔楔熔融的高氧逸度条件,这种高氧逸度特征是地幔源区Cu、Au成矿元素能否进入岩浆熔体的重要条件之一.最近研究表明流体的冷却可能是Cu、Au沉淀成矿最主要的因素.本文扼要介绍了富金斑岩型铜矿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 键 词:富金斑岩型铜矿  蚀变组合  岛弧  钙碱性岩浆  碱性岩浆  交代地幔楔  矿质来源  富金成矿流体
文章编号:1000-0569/2006/022(03)-0678-88
收稿时间:12 1 2005 12:00AM
修稿时间:02 15 2006 12:00AM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and their ore sources and evolving processes of high oxidation magma and ore-forming fluid
LI JinXiang,QIN KeZhang and LI GuangMing.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and their ore sources and evolving processes of high oxidation magma and ore-forming fluid[J].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06,22(3):678-688.
Authors:LI JinXiang  QIN KeZhang and LI GuangMing
Institution:Key Laboratory of Mineral Resources,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lt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Keywords: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Alteration association  Island arc  Calc-alkaline magma  Alkaline magma  Metasomatized mantle wedge  Ore source  Gold-rich ore-forming fluid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