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的记录:额尔古纳地区八大关变质杂岩的证据
引用本文:曾维顺,周建波,董策,曹嘉麟,王斌.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的记录:额尔古纳地区八大关变质杂岩的证据[J].岩石学报,2014,30(7):1948-1960.
作者姓名:曾维顺  周建波  董策  曹嘉麟  王斌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 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 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 13006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 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 130061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973”项目(2013CB429802)、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12015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241、41190075、41390441)联合资助.
摘    要:本文对额尔古纳地块西缘八大关杂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确定该套杂岩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属性。原定义为"佳疙瘩组"的八大关杂岩主要由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和花岗质糜棱岩组成。LA-ICP MS锆石U-Pb研究表明,3个样品的锆石发育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高Th/U(0.13~1.42),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富集,具有强烈的正Ce异常和强烈的负Eu异常等特征,表明锆石均属于岩浆成因。测年结果表明2个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形成时代分别为210±2Ma、214±2Ma,花岗质糜棱岩的原岩年龄为203±3Ma;样品中同时存在~501Ma和~795Ma的捕获/继承锆石。上述结果显示八大关杂岩的形成时代应为晚三叠世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新元古代,而捕获锆石则显示与东北其它地块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八大关杂岩具有高钠、铝等特点,A/CNK=0.86~1.05,A/NK=1.53~1.97,为准铝质到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La/Yb)N=6~31,Eu弱亏损(Eu/Eu*=0.50~1.01),具有较高的Sr含量(在378×10-6~598×10-6之间)及低的Yb含量(在0.71×10-6~3.50×10-6之间);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模式图显示,富集Rb、Ba、K及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Nb、Ta、P、Ce及Ti等高场强元素。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八大关杂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因此,八大关杂岩应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向额尔古纳地块俯冲的大地构造背景,为蒙古-鄂霍茨克洋在三叠纪晚期南向俯冲提供了关键证据。

关 键 词:锆石U-Pb年代学  岩石地球化学  八大关杂岩  额尔古纳地块  蒙古-鄂霍次克洋
收稿时间:2013/7/13 0:00:00
修稿时间:2013/12/17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